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番茄就是TOMATO---蟲害篇


        在這一陣子的觀察,我們也發現一類很嚴重的病害‑‑‑­­­蟲害。我們主要觀察到四種害蟲:銀葉粉蝨、潛葉蠅、斜紋夜蛾、擬尺蠖。接下來就為大家依序介紹這四種蟲及其防治方法。這篇會是一篇冗長的網誌,大家就挑自己有興趣的蟲去看看吧!

首先來介紹銀葉粉蝨---我們最早觀察到的也造成了嚴重危害的蟲。他的學名是Bemisia argentifolii,危害的寄主範圍相當的廣,例如十字花科、茄科、葫蘆科、豆科、薔薇科等500種以上的植物,其全年皆可發生,然以3~6月及9~11月為旺盛期,最適生長溫度約介於26~28,在長期乾旱與設施(如溫室)內最適合其孳生。生活週期分為卵期(5)、幼蟲期(15)、成蟲期(可達1~2個月),完成一世代的時間依季節不同可為19~60日,為不完全變態之昆蟲,危害植株是在二齡幼蟲後固著於老葉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養分,使葉片產生斑點和黃化,另外其排泄物(多為碳水化合物)易黏在葉片上,進而誘發真菌性病害煤煙病,進而阻礙植株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嚴重時可能造成植株焦枯,另外銀葉粉蝨是一種帶有植物病毒的害蟲,加上其刺吸式口器取食造成機械性的傷口,使其成為恐怖的病毒媒介昆蟲。
▲銀葉粉蝨就是他~~

至於該如何防治這種到處危害的恐怖害蟲呢?藥劑防治方面參考植物保護手冊之推薦藥劑有40.4%賽果培水懸劑每公頃0.4~0.6Kg,稀釋3300倍後施用;第二支為20%達南特水溶性劑每公頃0.4~0.6Kg,稀釋3000倍後施用;第三支為10.4%貝賽益達胺水懸劑每公頃0.5L,稀釋2000倍後施用;最後是20%亞滅培水溶性粉劑每公頃0.2~0.25Kg,稀釋4000倍後施用;以上藥劑施用時機為發生後每七天施藥一次,施用時要確實注意其毒性和停用時機。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潛葉蠅,又稱繪圖蟲、潛蠅,其學名為Liriomyza bryoniae,危害之寄主植物與剛剛介紹到的銀葉粉蝨類似,十字花科、茄科、葫蘆科、豆科、薔薇科等都是他的寄主植物,一年發生約20~26世代,生活週期可分卵期(1~5)、幼蟲期(6~12)蛹期(5~8)和成蟲期,為完全變態之昆蟲,於25時產卵量最多,常以3~6月和10~11月為發生旺盛期。成蟲及幼蟲皆會危害,成蟲於幼嫩葉背組織中產卵,俟卵孵化後,幼蟲會取食葉肉細胞,導致葉片焦枯。至化蛹期,幼蟲可能於取食末端處、潛入土中化蛹,成蟲後亦會以口器取食葉片,或以產卵管於葉背處刺入產卵,造成機械性傷口,加上潛葉蠅和銀葉粉蝨類似,是帶有多種病毒的媒介昆蟲,成了一種重要的病毒媒介昆蟲。
▲潛葉蠅造成的病癥

為了防治這種蟲,我們查詢植物保護手冊的藥劑防治方法:有2%阿巴汀乳劑每公頃0.5~1L,稀釋1000倍後施用;另外還有75%賽滅淨可濕性粉劑每公頃0.15~0.2Kg,稀釋4000倍後施用,兩種用藥於發生後每七天施用一次,施用時亦要確實注意其毒性和停用時機。

        上次前往溫室發現的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又名行軍蟲、夜盜蟲,為鱗翅目夜蛾科,一種幼蟲食性相當廣泛的農業害蟲。包括葫蘆科、豆科、茄科、十字花科、菊科等等,各種蔬菜、花卉、果樹、雜糧以及綠肥作物都是它的食物,隨處可見。斜紋夜蛾幼蟲可怕的地方在於,三齡之前群居、三齡之後就開始分散,並且晝伏夜出,食量之大可能一夜間把所有幼嫩組織吃光光,嚴重危害,發生盛期為春天35月和秋天911月。
▲這就是斜紋夜蛾!!

另外初期常常在葉片上發現的---擬尺蠖Trichoplusia ni),也是鱗翅目夜蛾科,幼蟲行走時以腹足與胸足相靠近,體呈倒U型,就樣量尺一樣,又稱量尺蟲。它會危害瓜類、豆類、蕃茄、甘藍、白菜等,啃蝕葉片,中部地區主要發生以56月,911月發生略多。幼蟲期約1416天,幼蟲會在葉裡作橢圓形的白色薄繭化蛹,蛹期約 8天。成蟲壽命約14天,產卵量在 800粒以上,卵期23天。溫室中自從結果之後就較少看見它們了。
▲擬尺蠖長這樣~

上述兩種蟲 (斜紋夜蛾與擬尺蠖) 的防治方法,根據植保手冊,可以下列處置:
1.          2.46%賽洛寧膠囊懸著液(lambda-Cyhalothrin),每公頃0.5-1公升,稀釋倍率1,000倍,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5天施藥一次。採收前10天停止施藥。
2.          2.5%賽洛寧微乳劑(lambda-Cyhalothrin),每公頃施0.5-1公升,稀釋倍率1,000倍,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5天施藥一次。採收前10天停止施藥。
3.          2.8%賽洛寧乳劑(lambda-Cyhalothrin),每公頃施0.5-1公升,稀釋倍率1,000倍,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5天施藥一次。採收前10天停止施藥。
4.          50%馬拉松乳劑(Malathion),每公頃施2公升,稀釋倍率500倍,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57天施藥一次。1.採收前4天停止施藥。注意番茄幼苗對馬拉松較敏感,且不可與鹼性藥劑混用。
5.          35%白克松可濕性粉劑(Pyraclofos),每公頃施0.25-0.5公斤,稀釋倍率3,000倍,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採收前15天停止施藥。
6.          75%硫敵克可濕性粉劑(Thiodicarb),每公頃施0.3-0.5公斤,稀釋倍率3,000倍,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以上就是我們目前所觀察到的蟲害介紹與防治方法,往後若有發現新的蟲害會再與各位分享!感謝耐心看完這篇冗長的蟲害介紹!

(參考資料:植物保護手冊)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番茄就是TOMATO---番茄白粉病介紹


        這次要介紹的是番茄的真菌性病害----番茄白粉病。
        白粉病是自從我們種番茄以來第一個看到的病害,對他印象深刻。不用多久,我們自己種的番茄們就全身長滿了白粉病!之後到了學長的番茄園,起先以為不會像我們自己種的那麼嚴重,但經過了兩周的觀察,白粉病漸漸崛起,也危害了好多番茄植株。這們令人驚恐的番茄白粉病當然要好好地來了解他一番囉!

                               
▲我們自己種的番茄上剪下來的白粉病花束



▲學長的番茄園裡的白粉病發病情形

        番茄白粉病的病原是一種屬於子囊菌綱的真菌,可分為有性世代(Leveillula taurica )與無性世代(Oidiopsis sicul ),在番茄的病徵上主要是觀察到其無性世代,常可在番茄的莖或是葉看到。此種病原真菌寄主範圍廣,瓜類上亦可見到他,主要是靠風力傳播或是經由昆蟲攜帶。適合病原菌的生長環境為濕度偏高溫度約為25度左右,這是最適合他的分生孢子生長的環境,並且靠著風力和昆蟲散布出去。在發病初期,可以看到白粉病菌所長出的白色斑點,這些斑點是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接著病菌透過風傳播或蟲媒傳播由老葉漸漸向周邊擴散,最後就會看到長滿白粉病的番茄病株了。另外,(由於白粉病菌會覆蓋住葉表,因此會直接影響到葉片行光合作用的效率),發病一段時間後可看到一些黃色病斑,最終使葉片枯黃。

                           
(片來源:www.scielo.br )

        這麼恐怖的番茄白粉病又該如何防治呢?經過我們的資料查詢和詢問學長姊,防治的方法主要可分為藥劑防治和田間管理。在實驗室種植的番茄我們有以藥劑來進行防治,使用的藥劑為免賴得(Benomyl),屬於可濕性粉劑,是為一種系統性的殺黴菌劑,透過葉及根吸收,可抑制真菌的有絲分裂,達到抑制真菌的效果,以水稀釋3000後,噴灑於植株全株進行防治;而在植物保護手冊上的推薦藥劑為99%礦物油乳劑,稀釋500倍後,以每公頃2-2.5公升的用量均園噴灑在植株全株,發病後施用兩次相隔七天。再來介紹田間管理的部分,要注意到不可以過於密集栽種,並且注意通風良好及光照適當;施肥方面,不可偏用氮肥,氮肥會使葉長得更好,那白粉病菌就有更多的地方可以生長。
▲免賴得  (台灣杜邦股份有限公司)

▲學長的番茄園,通風還不錯,但種植較為密集

▲經過施用免賴得,我們自己種的番茄稍有恢復生意

經過了我們的努力,在實驗室窗台前的番茄白粉病稍有緩和的趨勢,而學長的番茄園就有待學長親自來解決它了。未來白粉病是否還會東山再起,那就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蕃茄就是TOMATO (四月觀察總結)


2013/04/09(二)

3/30~4/7是漫長的春假,回到學校之後,禮拜二下午真菌實驗課下課我們去照料實驗室外頭的蕃茄,發現白粉病已經擴散到無人能及的地步,相當強大。於是拿出修枝剪,盡可能把所有有白粉的葉子都剪掉,同時施了『免賴得』,又稱『一大利』或『一度贊』,可以抗白粉、葉斑。
▲葉片上面的白粉擴散的相當嚴重

▲剪下來的葉子集結成的『白粉病花束』


2013/04/10(三)

嬌女蕃茄因為實驗需要,挑了八盆接種根瘤線蟲,剩下六盆。

2013/04/13(六)

今天一早九點多,把實驗室學長挖起來、借了農場鑰匙,我們第一次自己騎車前往農場。車程約半小時,最後下了一點小雨,幸好從大一農昆實會常常到農場,所以沒有迷路。
抵達農場溫室之後,裡面已經跟上回來的時候比起來非常不一樣。架起了網子,蕃茄們也長得非常高,三種品種都開了花、結了果。
▲溫室內架起的網子,讓蕃茄枝條跟以順著網子向上發展

▲從網子中間拍攝,在籃子兩側各架起一面網


結果之後,就能夠從外觀分辨出品種的差異了。亞蔬22號的果實比另外兩種的都要圓胖許多,玉女跟小蜜都是瘦長型的。
▲玉女的果實

▲小蜜的果實

▲亞蔬22號的果實,可看出從花到果實的變化,相當有趣


這次出現了許多徵狀,首先玉女有潛葉蠅、捲葉跟白粉病;小蜜也有潛葉蠅、捲葉跟白粉病;亞蔬22號則比較多,有潛葉蠅、捲葉、白粉病、尺蠖跟粉蝨,不過粉蝨影該算是通病,只是在亞蔬22號身上觀察到成蟲。
▲潛葉蠅啃蝕葉肉留下的痕跡

▲發現粉蝨成蟲一枚

▲葉表面嚴重的白粉,從上位葉到下位葉擴散

▲可以看出白粉病普遍的傳染,幾乎每株都有


捲葉有許多方式,我們目前尚無法分辨究竟是營養障礙還是捲葉病,待回去研究詢問後再跟大家分享詳細情形。
▲幼葉呈現捲曲與輕微黃化的情形

▲幼葉杯狀捲曲

▲幼葉杯狀捲曲(近照)

▲葉片縐縮捲曲,顏色濃綠

▲葉片縐縮捲曲,葉脈中間的部份突起


2013/04/17(三)

這天中午11點半左右,我們再度前往農場。近來天氣都陰陰、悶悶的,偶而春雨綿綿。抵達農場之後情形和禮拜六的時候差不多,唯有白粉病變的更加嚴重,以及在小蜜身上發現斜紋夜蛾的幼蟲,還是三零以前、頭黑黑的小傢伙。一想到他是惡名昭彰的『夜盜蟲』,就趕緊在他還沒有獲得躲近土裡的能力前殲滅了。之後在溫室外面的波斯菊身上也發現它的蹤跡,不愧寄主廣泛的厲害角色。
▲抓下來的小小隻斜紋夜蛾幼蟲

後來回想起來,禮拜六來發現的繭狀物,或許就是斜紋夜蛾的成蟲被寄生尚未成功化為繭,當時覺得奇怪尺蠖的成蟲並不會到達這麼大隻,而破剪之後發現不用費力戳開,裡面都爛掉了,看不出蟲形。
▲起初在葉片上發現的時候

▲爛成一團的不明物體


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蕃茄就是TOMATO (0327實驗室外蕃茄體檢)


我們因為在進行篩選抗植物寄生性線蟲品種水稻的系列實驗,其中為了養根瘤線蟲而有種蕃茄,利用它們的根系來養蟲。我們種植的蕃茄品種為嬌女與紅珍珠,嬌女在2/27的時候將幼苗移至三吋盆,共14株,並施予緩釋性肥料好康多一號,一盆約八顆。紅珍珠則是於2/20號移盆,共18株,也有施予肥料好康多一號;另外,會不定期施用花寶二號。


▲今天就來用線蟲實驗室的高級解剖顯微鏡來幫我們的蕃茄健康檢查一下囉!


種植地點為興大農業環境暨自然資源大樓七樓實驗室外窗邊桌台上,每天澆一次水。本來嬌女是放在靠牆的架子,但是因為光線不足所以搬遷了。窗邊桌台的好處是陽光充足,但是病蟲害很多。紅珍珠先出現了包含病毒感染、白粉病、粉蝨以及潛葉蠅的徵狀,之後嬌女也出現白粉病、粉蝨與潛葉蠅,這些都是在更換環境之後才有的。



      ▲紅珍珠栽種情形



      ▲嬌女栽種情形


先來看看造成嚴重困擾的粉蝨。數量很多,澆水時用噴頭往葉子噴水都會飛出許多白白的小蟲,就是粉蝨。它們平時躲在葉背,不易察覺。在種植的時候,我們都會在盆栽土裡插根竹筷、上面捲上黃色黏紙,可以誘引粉蝨成蟲,但成效有限。在使用解剖顯微鏡觀察的時候,驚覺葉片上也有它的若蟲,本來以為是介殼蟲之類,但詢問過昆蟲系老師之後才知道原來就是這個猖獗的小傢伙呀!


▲在葉片上的粉蝨成蟲

      
▲在解剖顯微鏡下的粉蝨成蟲

   


    ▲在解剖顯微鏡下的粉蝨若蟲
      


   ▲被製作成玻片,在光學顯微鏡下的粉蝨若蟲
      



再來是同樣為昆蟲的潛葉蠅。從外觀可以很明顯的察覺它的存在,因為其幼蟲取食葉片的時候會在葉片上留下白色的潛道,真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平時把葉片取下、拿到解剖顯微鏡下,可以從潛道中挖出幼蟲,但3/27這天發現它們都已經吃光抹淨、成蟲飛走,沒有找到蹤跡!

   ▲葉片上方白白的痕跡正是潛葉蠅幼蟲造成的
      


最後是讓蕃茄葉子有「朦朧美」的白粉病。白粉病為真菌造成,葉片上白粉狀物為真菌的分生孢子與分生孢子梗。初期感染大多從老葉開始,白粉會逐漸擴散,最後葉片會呈現有點褐色、黃化的現象。
▲白粉病葉片外觀



▲在解剖顯微鏡下的模樣